Hi,欢迎来到临沂光明眼科医院
时间:2025-08-29 17:49:15
眼部疾病种类繁多,涵盖从轻微不适到严重视力损害甚至致盲的多种情况。以下从常见类型、症状表现、高危人群、预防措施四个方面系统梳理眼部常见疾病,帮助您科学认知与防护:
一、常见眼部疾病分类与典型症状
1. 屈光不正(影响视力清晰度)
近视:远距离视物模糊,易眯眼、视疲劳,高度近视可能伴飞蚊症(眼前黑影飘动)。
远视:近距离用眼困难,易头痛、眼胀,儿童远视可能引发弱视。
散光:视物重影、边缘模糊,夜间视力下降更明显。
老花眼:40岁后逐渐出现,近距离阅读需举远或强光,可能伴眼酸、头痛。
2. 干眼症(影响泪液质量)
症状:眼干、异物感、灼热感,晨起眼屎增多,长时间用眼后视力短暂模糊。
诱因:长时间看屏幕、隐形眼镜佩戴、空调环境、自身免疫病(如干燥综合征)。
数据:我国干眼症患病率约21%-30%,女性高于男性,老年人更常见。
3. 结膜炎(影响眼表健康)
类型与症状:
细菌性:眼红、大量黄白色分泌物,晨起睫毛粘结。
病毒性:眼红、水样分泌物,伴耳前淋巴结肿大(如流行性角结膜炎)。
过敏性:眼痒、流泪、结膜水肿,季节性发作(如春季卡他性结膜炎)。
传染性:细菌/病毒性结膜炎具传染性,需隔离使用毛巾、避免揉眼。
4. 青光眼(不可逆致盲眼病)
类型与症状:
开角型:早期无症状,晚期视野缺损(如余光消失),需定期测眼压、查眼底。
急性闭角型:突发眼痛、头痛、恶心呕吐,视力急剧下降,需紧急处理。
高危因素:40岁以上、家族史、高度近视、糖尿病。
数据:我国青光眼患者约2100万,致盲率达23%。
5. 白内障(首位致盲眼病)
症状:视力逐渐模糊,畏光、眩光,夜间视力下降,可能伴单眼复视。
诱因:年龄(50岁以上高发)、紫外线暴露、糖尿病、外伤、药物(如激素)。
治疗:手术是比较有效方法,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可恢复视力。
6.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(糖尿病常见并发症)
分期与症状:
非增殖期:微动脉瘤、出血,视力可能正常。
增殖期:新生血管形成、玻璃体出血,视力骤降甚至失明。
高危因素:糖尿病病程>10年、血糖控制不佳、高血压。
数据: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30%伴视网膜病变,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致盲原因。
7.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(AMD,老年性致盲眼病)
类型与症状:
干性:缓慢视力下降,视物变形(如直线变弯)。
湿性:突发视力丧失,中心暗点,需抗VEGF药物治疗。
高危因素:50岁以上、吸烟、家族史、高脂饮食。
数据:我国AMD患者约400万,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5%。
二、高危人群与筛查建议
疾病 高危人群 筛查建议
青光眼 40岁以上、家族史、高度近视 每年测眼压、查眼底(尤其开角型)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(尤其病程>5年) 确诊后每年查眼底,妊娠期需增加频率
AMD 50岁以上、吸烟者 每年自查Amsler方格表,发现变形及时就诊
白内障 50岁以上、长期户外工作者 视力<0.5或影响生活时考虑手术
三、日常预防与护眼建议
控制用眼时间:遵循“20-20-20”法则(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),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。
科学佩戴眼镜:儿童青少年需定期验光,及时矫正屈光不正,避免弱视发生。
防晒护眼:户外活动佩戴UV400太阳镜,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和视网膜的损伤。
健康饮食:补充叶黄素(菠菜、玉米)、Omega-3(深海鱼)、维生素A(胡萝卜、动物肝脏),保护黄斑和角膜。
控制慢性病: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(HbA1c<7%),高血压患者血压<140/90mmHg。
避免眼部外伤:运动时佩戴护目镜,禁止儿童玩尖锐玩具,化学灼伤立即用清水冲洗30分钟。
四、紧急情况处理
化学灼伤: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(至少15分钟),勿揉眼,尽快就医。
异物入眼:勿揉眼,可眨眼或用人工泪液冲洗,若未排出需专业取出。
突发视力下降/眼痛:可能是青光眼急性发作、视网膜脱离等,需立即急诊处理。
提示:眼部疾病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,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眼科检查(包括眼压、眼底、视力等),早发现、早干预是保护视力的关键。